寻找乔丹的接班人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1990年代中期,NBA突遭乔丹退役后的巨大真空,各队在慌乱中急切寻求替代者。就像小龙女刚离开杨过时,他四处寻找白衣女子,却意外找到了陆无双;又如陈建斌失去纯元后,试图用甄嬛来填补心中的空缺。
随着乔丹两次复出,球迷逐渐接受了“迈克尔确实已离去”的现实,这一状况也稍显缓解。然而,“谁能成为乔丹接班人”这一问题与打法并没有必然关系。当年,与乔丹风格相差甚远的希尔和便士曾被广泛捧为继任者,而科比虽然其打法更贴近于乔丹(连他本人都承认),但当科比成名之际,并未获得同样迅速而热烈的追捧。
回顾90年代中期,那段紧迫搜寻“乔丹接班人”的时期,可以从整体上来看。在1980年代,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拯救了NBA。他们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比赛场面,更在商业价值上得以体现:1979年,当时最高工资仅六十多万美元,而到1992年伯德退役时,其薪水已经涨至300万——短短十三年间顶薪翻五倍。这正是他们对联盟经济贡献的一部分。
例如,在1987年的总决赛中,凯尔特人与湖人的对抗吸引了2412万观众收看。而相比之下,仅一年后凯尔特人与火箭之间,总观看人数降至1443万。可见魔术师与伯德组合所具备的人气魅力不可小觑。到了1991年的总决赛公牛战湖人,也达到了2391万人收视率。但随即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夏季魔术师被诊断为HIV阳性,不久之后他与伯德一起宣布退役,使得梦之队崭露头角,让邓肯、巴克利等巨星纷纷登场,但此刻真正属于新时代的是正在巅峰状态中的迈克尔·乔 丹。
然而,在经历三连冠辉煌后的1993秋天,当喧嚣落幕、荣耀归隐的时候,人们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空感。据统计,该年度平均观看人数骤降至1725万,相较之前冠军争夺战几乎减半,这让整个NBA陷入焦虑。不止如此,即使是在实力雄厚,如鲨鱼奥尼尔及大梦哈基姆这样的传奇明星依旧活跃着,但媒体却仍然希望新生力量希尔或便士能够扛起重担,以延续那份由“两米左右飘逸摇摆人”塑造出的审美标准以及商业价值。
进入94-95赛季,新秀格兰特·希尔凭借全明星表现,引发媒体关注,被盛赞为未来的新偶像。“希 Hill本应取代Jordan成为NBA脸面的代表。”这仿佛是一种病急乱投医式选择。同样地,同时作为探花选手出现的便士哈达维因其组织能力亦有人将其称作潜在背负着传承任务的人物。但是这些期待完全忽略了真实实力的问题,因为诸如巴克利、大梦等老牌巨星依然屹立不倒,他们拥有足够竞争力,却无法满足市场对于新的‘MJ’渴望。
随着时间推移,到21世纪初,一位年轻球员终于展现出了跟随脚步向前进击趋势,那就是科比。他通过自身努力不断超越自我,用分数证明自己的存在,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掩盖住早先关于接班人的讨论声浪。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不是因为朱诺斯顿位置下降,只不过那些最疯狂且焦虑躁动时代终究过去。一切似乎又回归理智。